其他

2016年江苏文学翻译概览

2017-04-23 王理行 江苏省翻译协会

         文学翻译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并汇入世界发展的总体格局的进程中,一直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9世纪末以来,中华民族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选择地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上,屡屡起到开启民智、振奋民心、开阔眼界、更新气象的作用。把外国文学译介到中国来,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让中国文坛了解域外文坛,借他山之石为中国文学带来新气象。可以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从文学翻译开始的。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每次文学勃兴都受益于外国文学。时至今日,许多中国作家都坦陈自己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不过,对于呕心沥血地把外国文学译介到中国来的翻译家,整个社会,包括高校及文学研究院所在内,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如今靠文学翻译根本就难以维持生计,因而文学翻译者越来越集中在高校,而以文学翻译见长者,由于热爱文学翻译而除上课外集中精力于文学翻译者,文学翻译成果再多、水平再高,在只认论文与专著的高校,是得不到重视因而也评不上教授的。为了促进高校以及全社会充分重视文学翻译及翻译家,给醉心于文学翻译实践的高校教师以应有的认可与地位,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作家协会副会长许钧,联合国内多位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2015年开始,向浙江大学联袂推荐三十年来醉心于文学翻译的该校知名翻译家郭国良破格晋升为教授。郭国良迄今已出版近40部译著,它们或为经典名家名作,或为当代实力派作家的代表作或最新力作,为中国文坛和读者及时了解世界文坛的现状和走向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许钧及其同仁们的努力,终于在2016年底有了可喜的结果:郭国良主要凭其文学翻译方面的成就在浙江大学荣升为教授。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界和学术界的一次零的突破,是中国文学翻译界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事件。

         2016年的江苏文学翻译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出了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等四大洲十几个国家颇具创作个性的作家们的佳作,其中包括巴尔加斯•略萨、多丽丝•莱辛、萨缪尔•贝克特、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勒克莱齐奥等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七部力作,有一大批在创作形式、技巧、题材、风格等方面颇具实验和探索意义的精品,在小说、诗歌、儿童文学、传记、回忆录、书信、日记、理论、批评、文学研究、中国文学与文化外译等方面,都有值得关注的译作。下面试从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理论、批评与研究等方面对2016年江苏文学翻译成果作一简要介绍。



长篇小说


 许钧主编的“法国文学经典译丛”在2016年末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辑,包括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 勒内》、乔治•桑的《魔沼》、乔治•桑的《娜侬》(南京大学刘云虹译)、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南京大学刘云虹译)、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埃尔莎•特丽奥莱的《月神园》(许钧译)。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学者、翻译家的许钧,选目唯文学性和翻译质量是取,而不是像市面上的众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那样一心追求市场销量。这套开放性一国文学经典译丛,如果能够照此顺利全部出版,将有助于读者较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国文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系列珍藏版”在2016年底又新添《卑微的英雄》(南京大学莫娅妮译),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长篇小说新作。这是一个全新的“双城记”,讲述了当代工业文明繁荣的表面之下中产阶层新的困局。小说中对灵魂安于何处的追问,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好邻居日记——简·萨默斯日记 I》(南京大学陈星译,译林出版社)是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以笔名“简•萨默斯”在其创作后期重返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小说探讨了传统女性的处境、新时代独立女性的特质和女性气质的回归、老年人生存空间等问题。这一篇篇看似主人公简内心独白的日记,不仅仅是简自我发现的旅程,也可以看作莱辛自我发现的新探索。

 另一部以“日记”冠名的小说是《身体日记》(南京大学曹丹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内克2012年出版的作品。其叙述者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自己的身体从十二岁至八十七岁的变化。此书被称为“我们的五脏六腑的伊利昂纪”。



 对二十世纪一大批欧美重要知识分子和作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理论家莫里斯•布朗肖,把文学看作一项十分严肃的哲学问题。他的写作始终围绕着同样的问题——文学的可能性以及文学向我们的思想所提出的特定要求。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布朗肖作品集”2016年新推出两部作品。《至高者》(南京大学李志明译)是一部向自身叙说并且转向小说自身的小说。它不断地否定自身,重构自身。《亚米拿达》(南京大学郁梦非译)叙述了主人公亚米拿达在一座城堡里看似荒诞实则充满隐喻的遭遇。亚米拿达这个名字的含混性将布朗肖的小说人物保持在一种本质的无名状态之中:亚米拿达没有名字。

 《重返人间》(南京大学吴克明译,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是有“特立独行的当代小说天才”之称的美国作家恰克•帕拉尼克的一部力作,融海明威的阳刚与古罗马讽刺诗人尤文纳尔的嘲讽于一体,以一个小女孩的鬼魂为叙述视角,以戏仿长微博的形式展开故事。小说以黑色幽默的笔法,对美国流行文化和所谓的精英社会作了辛辣的讽刺。

 阿尔贝蒂娜·萨拉森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法国女作家。她出生在阿尔及利亚,2岁被人领养,10岁跟随养父母移居法国,年幼时曾被叔父强暴,15岁被养父强制送进少年监狱。阿尔贝蒂娜一直坚持创作诗歌和小说。1964年,《距骨》(南京大学王明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使她成为法国文坛第一位书写自己卖淫与逃狱经历的作家。《距骨》充满了青春文学的细腻与张力,语言灵动,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触摸到了一个时代青春肖像的细节,具有先锋文学的色彩。

 安德烈•格里高利耶维奇•比托夫1980年代至今多次获得俄、德、法等国多项文学奖,代表作《普希金之家》(南京大学王加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刻画了奥多耶夫采夫一家祖孙三代知识分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精神贵族、苏联知识分子、消亡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并描述了三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命运和生存状态。该小说被列入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批准的“中俄文学互译出版项目•俄罗斯文库”。





中短篇小说


 湖南文艺出版社着力推出的22卷本《贝克特全集》是世界上迄今唯一的萨缪尔·贝克特作品全集,收入这位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部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艺批评,其中大部分为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南京大学的朱雪峰参与了其中两部作品集的翻译工作。《短篇集》收录贝克特全部46个短篇。贝克特的小说淡化情节,意象飘忽,风格常常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有一种异样的美学。

 彼得•汉德克是当代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活着的经典”,曾获毕希纳奖、卡夫卡文学奖等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大奖。《试论疲倦》收录了汉德克从1980年代末到2013年创作的五篇独具风格的叙事作品。这五部“小说”对传统叙事形式的解构,比之汉德克之前所有的作品都要走得更远,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它们是内心的独白,也是心灵的旅程。无论叙事形式如何变化,汉德克始终关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西方以东:故事里的国家》(南京师范大学杨靖译,译林出版社)的主题可以归结为战争、饥荒、婚恋、流亡以及对爱与自由的向往,故事从不同侧面刻画了背负沉重历史、又不得不在严酷现实中苦苦挣扎的当代保加利亚人的生存状况,为读者一窥保加利亚人的历史和未来提供了多种视角。作者米洛斯拉夫•潘科夫生于保加利亚,赴美留学,目前在北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程,在美国获得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十余项文学奖项,2012年又获得了BBC国际短篇小说奖。



 阿加莎的版权继承人和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主动将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共八十五种著作的版权独家授予以出版外国侦探小说著称的新星出版社。《蓝色列车之谜》(江苏美术出版社舒金佳译,新星出版社)即其中之一。本书讲述在一辆开往法国尼斯的蓝色列车上,富家女露丝•凯特琳惨遭杀害,随身的稀世宝石“火焰之心”不知所踪。为查明真相,神探波洛再乘蓝色特快列车,最终发现一切均是谎言……

 《世界文学》上发表的作品注重文学性和世界性。该刊2016年第3期重点推出了当代乌克兰作家尤里·维尼楚克的六篇短篇小说,其译者,南京师范大学的杨靖还撰文《尤里·维尼楚克的奇幻世界》对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了介绍分析。维尼楚克的小说以政治讽刺为特色,对苏联极权时代的政治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其叙事手段多样,驾驭题材的能力非凡。《世界文学》2016年第6期发表的短篇小说《蚂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万文译)则出自被誉为法国20世纪文坛上 “奇才”的鲍里斯·维昂,一个极具个性、富有幽默感、想象力和反抗与创新精神的作家。小说描述的是盟军二战中最为惨烈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场景。战场上的士兵像蚂蚁一样投入战斗,又像蚂蚁一样在战争中毁灭。小说一再表明,战争是人类最该诅咒的行为,彰显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切关怀。

 《译林》杂志上发表的小说,则都以故事性见长,以展现外国社会现实为宗旨。美国中篇小说《姐妹会》(南通大学杜建雄译,《译林》2016年第3期)采用倒叙和时空穿插等手段,讲述了名为“姐妹会”的女性社团以掌握艾米莉•迪金森研究的独家资料为名,引诱年轻男性研究人员前来研修,随即将他们杀害的故事。中篇小说《非洲草原》(南京师范大学盛苇,《译林》2016第5期)的作者雷•布拉德伯里为美国科幻、奇幻、恐怖小说作家,被《纽约时报》称作“为现代科幻小说进入文学主流做出最大贡献的作家”。短篇小说《我们都是只能活一个下午的蜉蝣》(南通大学朱明译,《译林》2016年第5期),围绕波兰某大学教授及其兄弟与同一名女诗人有婚外情而展开,讽刺了某些精神空虚的现代人因人生苦短而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其作者克雷格•安东尼•雷恩是著名的英国“火星派”诗人。



理论、批评与研究


 《碎片集:杂谈及一个戏剧片段》(南京大学朱雪峰,湖南文艺出版社)是萨缪尔·贝克特唯一一部文艺评论集,包括他对普鲁斯特、里尔克、庞德、叶芝等文学大师的点评,他最为知名的艺术批评《三个对话》等以及他最早的未完成戏剧作品《人性的愿望》等。 本书将一个作为学术青年、书评作者、美学先锋、艺术论者的贝克特呈现在读者面前。



 《性欲:哲学研究》(南京大学朱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针对性欲进行的哲学研究。作者结合哲学史,追溯了康德、黑格尔、萨特、叔本华等哲学家对人类性欲的看法,进而就性欲与性爱、科学与欲望、性征与性别、性反常行为、性道德、性政治等诸多问题条分缕析地予以论证,使得性欲这一人类平常而又隐秘的欲望第一次在哲学领域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享乐主义宣言》(南京大学刘成富、王奕涵、段星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米歇尔•翁福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其哲学理论集大成者。翁福雷推崇左派尼采主义、感官物质主义、享乐功利主义、犬儒主义、无政府个人主义。他在本书中论述了身体哲学、伦理、情欲、犬儒主义美学、生物伦理学以及自由主义政治,系统地阐述了作者思考了数十年的享乐主义哲学。



 南京大学高方的专著La traduction et la reception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moderne en France(《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被收入“比较文学视界”丛书,在法国著名的学术出版社加尼埃经典出版社出版。该书系高方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曾入选全国高校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精心修订而成,采用文化双向交流的视角,以梳理与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的历史、现状与特点为主线,着重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何以进入法兰西语境、在译介过程中遭遇了何种障碍、翻译家和文学研究专家在译介与接受过程中起了何种作用、有何因素在制约或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等一系列与翻译有着重大关系的理论问题。高方与其博士生吴天楚合作的论文《韩少功作品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已经发表在《小说评论》。



 《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杨淑华著,知识产权出版社)分上下两编(理论部分和实证部分),通过实证考察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阐述了翻译文学在中国本土文学发生转型或变革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国先锋小说诞生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期,它所具有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以及与主流叙事的割裂,是深受翻译文学影响的结果。



         扬州大学的周领顺与加拿大华人学者露丝•莳合著的《散文自译自评》(苏州大学出版社),以自己的散文英译实践作为评论对象,探讨了散文翻译中的美、真、信、达、创、译、评等诸多问题。





其他


 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1963年2月11日自杀时,留下了四十首诗作的手稿合集,初名为《艾丽尔及其他诗》。后来市面上流行的是由其丈夫,英国诗人特德·休斯根据该手稿整理和删减的诗集《艾丽尔》。《西尔维娅•普拉斯诗集》(常熟理工大学胡梅红译,译林出版社英汉双语版)以普拉斯手稿为蓝本,严格按普拉斯最后留下的手稿顺序编排,以便原汁原味地呈现作者离世前的思想状态和用意。本诗集同时收入另外十五首诗,主要都是诗人自杀前两个月内创作的未发表作品。普拉斯的诗歌常常体现出对生命的强烈感悟,显示出对生命意识的强烈思索。



 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世界著名思想家通信集译丛”令学界颇感兴趣。南京大学的常晅领衔翻译了其中的《海德格尔与妻书》。本书遴选了马丁•海德格尔与夫人之间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书信,从中可见一个浪漫、可爱、会犯错也会讨饶的不一样的海德格尔。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尤其是对纳粹的态度,自然值得细细品味。散落于书信间的,还有他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物的评价和褒贬,其中就包括胡塞尔、荣格、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著名学者。

 《活着为了讲述》(南京大学李静译,南海出版公司)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唯一自传。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如地在时间、事件中切换,既有对人生中的难忘事件、重要时刻的讲述,也有对他所珍惜的家人和朋友的回忆,几乎每一段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本书包含着能够解开《百年孤独》的密码,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原型。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追寻战争的真相。《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李广才译,长江文艺出版社)堪称一部历史巨著。其作者马丁•吉尔伯特爵士是丘吉尔唯一官方传记作家,20世纪最为杰出多产的历史学家之一。这部史作以一战关键战役为主线串联全书,以层层推进的叙事,还原了战场上的激烈对抗和帝国统治者与将领们的雄心谋略,同时以众多独特的视角,勾勒出宏大的时代背景,见证了一战如何影响了一批未来的缔造者。《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南京大学雷国山译,人民出版社)则在吸收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精选中方、日方、第三方以及战后审判四个方面的档案史料和历史图片近200件,采用以图证史、以档案史料传承记忆的方式编纂而成,揭露侵华日军暴行,还原历史真相。

 太空探索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以致综合实力。在《好奇号:火星车太空探索记》(吕雅鑫,吴文智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火星探测器“好奇号”的主要开发者罗格•维恩斯根据亲身经历,讲述了过去十年间美国的机器人太空探索项目的起起落落。



 阅读,是一个文明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阅读,往往是表述者与读者各自的语言系统及规则之间一连串充满矛盾的格斗事件。人们在跟各种文本接触时,往往意识不到阅读的这种生动的事件性。在《作为事件的阅读》(南京大学王奕红、贺晓星译,“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中,日本文学批评家、左翼学者小森阳一对夏目漱石的小说《矿工》的文本和文体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通过对阅读过程中被当作不言自明的“主体”的形成与他者、欲望的生成与自我、意识的连续与转换进行分析,展现了阅读《矿工》过程中生动的事件性,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批判。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在《超级阅读术》(南京大学赵仲明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中从选书、速读、精读、输出四个版块,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创的最强的读书技能,可以帮助读者读得更多,读得更精。《我的事业是阅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平译,译林出版社)是长期从事阅读事业的澳大利亚作家、记者拉莫娜·科瓦尔的心灵独白。她是阅读推广人,被誉为“澳洲的奥普拉”。本书谈有关读书与人生的话题,讲述了作者一生读过的、影响其人生的书的故事。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南京大学法语系青年教师张璐在2016年不仅撰写了多篇研究勒克莱齐奥的文章,还翻译了勒克莱齐奥的两部童书《夜莺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树国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向中国读者呈现出一个永远充满童心的勒克莱齐奥。《苏菲的烦恼》(南京大学黄荭译,译林出版社)是法国19世纪作家、法国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塞居尔伯爵夫人的代表作,讲述了小女孩苏菲在家人帮助下,从淘气包成长为小淑女的故事,被称为孩子们的“成长教育课本”。已被译成26种语言、风靡世界二十多年的美国儿童读物《淘气包亨利》(美国弗朗西斯卡•西蒙著,江苏省翻译协会组织翻译,朝华出版社,英汉双语版),也终于来到中国。这套书语言鲜活,故事一波三折,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美国人特有的幽默和小夸张随处可见。





  江苏翻译界也在积极参与国家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编辑部设在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英文版《中华人文》2016年按时推出两期,分别以苏童和鲁敏为主推作家,在译介他们的短篇小说的同时刊出对他们的访谈和对其文学创作的评论。这两期还译介了陈村、荆歌、刘庆邦、孙频等小说家的作品以及于坚、张羊羊等的诗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金宝、萧潇翻译了《蔡志忠漫画中英对照版:达摩二入四行论》(现代出版社)。《二入四行论》是由菩提达摩的弟子昙林所记述的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语录,体现在中国禅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达摩的禅法及禅学理论。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以漫画的形式介绍了《二入四行论》的内容。本书把蔡志忠的漫画版配上英文,形成中英文对照版,帮助懂英语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禅宗思想。江苏理工学院顾丹柯翻译了收入“大中华文库”的《三字经 千字文 孝经》中的《孝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